炒菜,是大多数人每天都会做的事情

但您知道吗,错误的烹饪方式

可能致癌、伤心脏、毁大脑

如何选对烹饪方式?

厨房中有哪三大隐藏“杀手”?

一起来看

↓↓↓

炒菜时油温过高

危害很大

很多人炒菜的时候,习惯等到油热到冒烟了再放菜,觉得这样炒出来的菜味道好。但其实这种做法会对人体产生很多危害。

产生致癌物质

淀粉类食物遇到高温,容易产生丙烯酰胺,属于2A类致癌物。

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遇到高温,容易产生杂环胺类化合物,属于强致癌物,可以在体内积累,使人体免疫功能逐渐降低,有可能诱发身体各部位肿瘤。

脂肪类食物遇到高温,容易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。

炒菜时油温太高,产生的油烟也会增多,对肺部造成伤害,还可能诱发肺癌

产生反式脂肪酸

不少人知道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有害,但他们往往只盯着精加工食品,却忽视了烹饪过程中也会产生反式脂肪酸。

烹饪时,食用油加热的温度越高、时间越长,越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。一般情况下,油冒烟时,油温多在200℃以上。在这样的高温下,即使只是短时间加热,也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。此外,食用油反复加热,也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。

反式脂肪酸有哪些危害?

增加心脏病风险

反式脂肪酸能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,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,增加动脉硬化和血栓风险。调查显示,每增加2%的反式脂肪酸摄入,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25%。

对大脑功能不利

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增加大脑动脉硬化和大脑功能衰退的风险。

摄入反式脂肪酸量大的老年人,更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,儿童则可能增加学习障碍的风险。

增加肥胖风险

反式脂肪酸不容易被人体消化,容易堆积在腹部,导致肥胖。

对胎儿、婴儿发育不利

母体会通过胎盘或母乳将反式脂肪酸传输给胎儿、婴儿,可能对胎儿、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。

选对烹饪方式

为健康“加码”

烹饪食物时,最好选择蒸、煮、拌、炖、汆、煲的方式。若要使用炒、炸等烹饪方式,应掌握正确做法,减少部分危害。

炒菜

热锅冷油、大火快炒,不要等到油冒烟再放菜,家中最好配备能测油温的金属温度计。

炒菜之前可以先将食物焯水到半熟,减少高温烹饪时间。

煎炸食物

可以先将食物煮熟,缩短炸的时间,并且每次都应该用新鲜的油。

另外,还需警惕厨房中以下3种隐藏的“健康杀手”:

1.土榨油

土榨油杂质多、保质期不明确、油烟大易伤肺。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小包装食用油,换着吃。

图源:CCTV生活圈

医生建议,对于“三高”人群和老年人来说,日常用油,首先要控制量。其次,推荐有助于抗炎的亚麻籽油和有助于降低血脂的菜籽油。

2.发霉的谷物和坚果

发霉的谷物、坚果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,1毫克黄曲霉毒素就可能诱发癌症,尤其是肝癌,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,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一级致癌物。

若发现花生、玉米等谷物发霉,一定要及时扔掉。

3.在冰箱内长时间存放的食物

食物最好现做现吃,避免将食物长时间放置,特别是米制品和其他易滋生细菌的食物。

在食用隔夜食物前,应彻底加热煮透,帮助杀死其产生的细菌、毒素。

综合CCTV生活圈、健康成都

来源:国家应急广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