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口感软糯、鲜甜
营养还防癌
是很多人爱吃的粗粮
甚至有人用来减肥
但其实
玉米是所有粗粮里最会“骗人”的一种
选错品种,不仅不利于减肥
还可能让一些人的血糖飙升
比如糯玉米或甜糯玉米
就可能是“升糖炸弹”
控糖人士要注意
科学食用玉米的实用指南快收藏
【本文审核专家】
麻微微 教授
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
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
01
玉米作为主食的健康优势
玉米是众多主食中营养价值较高的选择,尤其在维生素含量方面表现突出。
研究表明,相较于以大米和白面为主的主食,玉米富含膳食纤维、叶黄素、胡萝卜素及18种氨基酸,蛋白质含量超13%,并含有七种抗衰成分(如钙、谷胱甘肽、维生素A、镁、硒、维生素E和脂肪酸)。
营养又防癌
玉米含有一种防癌因子谷胱甘肽,它可与过氧化物酶联合作用,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,减少细胞脂质的过氧化损伤,从而起到预防癌症,延缓衰老的作用。玉米中的微量元素硒,也能帮助对抗体内的过氧化物,达到防癌作用。
玉米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,能促进胃肠蠕动,缩短食物残渣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,从而降低直肠癌风险。
作为主食 玉米的优势显著
增强饱腹感:
丰富的膳食纤维可延缓胃排空,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,对控制体重有帮助。
低热量低脂肪:
与常见主食相比,玉米的热量和脂肪含量更低,适合追求健康饮食的人群。
营养密度高:
多种活性成分协同作用,有助于维持身体代谢平衡。
温馨提示
吃玉米不啃这个地方——玉米胚芽,等于浪费了整根玉米的精华。
大口地啃玉米特别过瘾,但有的人吃时囫囵吞枣,吃完后玉米棒上留下了许多淡黄色的小芽。
这些被浪费掉了的小芽其实是玉米最有营养的精华——玉米胚芽。
虽然胚芽的重量仅占玉米粒的11%~14%,但其脂肪占总籽粒的84%,蛋白质占22%,矿物质占83%。
大家所熟知的玉米胚芽油就是从玉米胚芽中提炼出来的。
玉米胚芽富含油酸和亚油酸,也是维生素E、卵磷脂和植物甾醇的宝库,有助于降低血清胆固醇、抗氧化。
胚芽中还含有功能性因子γ-氨基丁酸和谷胱甘肽。γ-氨基丁酸有助于增强大脑血液循环、改善大脑细胞代谢。
玉米胚芽中富含膳食纤维,对保持肠道健康、缓解便秘等均有作用。
小妙招:
吃玉米时,用铁匙刮一刮,就可以轻松把玉米胚芽刮下来。
02
不同玉米品种如何选?
关键看淀粉类型
市场上常见的鲜食玉米主要分为甜玉米和糯玉米两类,其营养与健康影响因淀粉结构差异显著:
甜玉米:控糖减脂更友好
特点:
甜度高、水分足,可溶性糖含量较高,但淀粉总量低(不超过6%),且以直链淀粉为主(结构紧密,消化酶接触位点少,升糖速度慢)。
健康适配:
控糖人群:餐后血糖反应平缓,是糖尿病患者或需控糖者的更优选择(需注意适量)。
减脂人群:同等重量下,甜玉米能量仅为糯玉米的60%,比米饭、馒头等常见主食更低,适合纳入减脂餐单。
糯玉米:饱腹感强但升糖风险高
特点:
淀粉含量高达70%~75%,水分较少,主要含支链淀粉(分支多、结构松散,易被消化酶分解,升糖速度快)。
健康适配:
虽饱腹感强,但餐后血糖波动较大,糖尿病患者及控糖需求者需谨慎食用。
甜糯玉米:需警惕高淀粉风险
特点:
兼具甜玉米的香甜与糯玉米的软糯口感,但淀粉几乎全部为支链淀粉(接近100%),与糯玉米类似。
健康适配:
餐后血糖反应较高,不建议控糖人群作为主食首选。
【选购建议】
控糖或减脂人群优先选择甜玉米;普通人群可根据口感偏好搭配食用,但需注意控制总量。
03
玉米制品营养变化与合理选择
除鲜食玉米外,玉米还可加工为玉米茬、窝头、饼子等多种制品,其营养与健康影响因加工方式而异:
加工方式的影响
直接磨粉:
玉米磨成粉的过程中,核心营养成分(如膳食纤维、维生素)基本保留,无明显损失。
即食加工产品:
经过熟化处理的玉米片、速食窝头等,因高温加工导致部分营养流失,健康价值降低。
常见玉米制品的健康要点
● 粗粮优势:
玉米窝头、饼子、玉米碴粥等制品,通过搭配蔬菜烹饪,既能丰富饮食结构,又能增加膳食纤维摄入,是优于精米白面的粗粮选择。
● 潜在风险:
玉米磨粉后,淀粉集中度提高(常见市售玉米粉淀粉含量超70%),消化吸收速度加快,易导致餐后血糖快速升高,血糖异常人群需控制摄入量。
● 烹饪建议:
玉米制品推荐采用蒸、煮等低温烹饪方式,避免油炸或添加过多糖分;
血糖高人群应将玉米粉制品纳入主食总量控制范围,优先选择整粒玉米或低加工度产品。
科学食用玉米的实用指南
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,每日谷类食物推荐摄入量为200~300克。具体实践中需注意:
● 控糖/减脂人群:
优先选择直链淀粉含量高的甜玉米,搭配蔬菜与优质蛋白,平衡膳食结构。
● 普通人群:
多样化选择鲜食玉米与适度加工制品,避免长期单一摄入。
● 特殊人群:
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总量,优先选择整粒玉米或低升糖指数的烹饪方式(如蒸煮玉米棒)。
科学食用玉米核心要点
1.玉米作为主食的健康优势:营养又防癌、低热量低脂肪、饱腹感强。
2.不同玉米品种如何选?
甜玉米:控糖减脂更友好;
糯玉米:饱腹感强但升糖风险高;
甜糯玉米:需警惕高淀粉风险。
3.玉米制品推荐采用蒸、煮等低温烹饪方式,避免油炸或添加过多糖分。
4.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,每日谷类食物推荐摄入量为200~300克。
来源: CCTV生活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