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温酷暑,应该警惕中暑和热射病的发生。近日在长沙某工地,工人老王在高温作业后突然出现肢体无力、头晕倒地,伴四肢痉挛;工友发现他时,老王面色潮红如同煮熟的虾,浑身发烫,全身痉挛抽搐。工友立即将其送至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。
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医师曾浩询问病情,结合病人查体后确定老王为严重中暑,也就是热射病。后经急诊抢救,老王才从“高温杀手”热射病的魔爪中逃脱,转危为安。专家提醒,热射病是一种致命的急症,需要有效预防、及时识别并采取措施。
什么是热射病?
热射病是一种严重的致命性急症,医学临床定义为因高温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,导致体内热量过度积蓄,体温迅速升高(通常核心体温超过40℃),伴有皮肤灼热、意识障碍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临床综合征。热射病是最凶险的中暑类型,ICU患者病死率超60%,与重症新冠肺炎相当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全球气温每升高1℃,热射病发病率将增加21%。
热射病分型,谁是高危人群?
热射病并非普通中暑的简单升级,而是人体体温调节系统彻底崩溃的致命状态。根据发病机制和易感人群,医学界将其分为两大类型:
1.劳力型热射病——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中招。常见于建筑工人、消防员、运动员等需在高温下高强度作业的人群。这类患者因剧烈活动产热剧增(每小时达600-1000千卡),超出身体散热能力。
2.经典型热射病(非劳力型)——老年人的无声威胁。多发生在体温调节能力弱的老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身上。
如何准确判断识别热射病
识别热射病需要抓住三个关键特征:
1.核心体温>40℃(注意:腋温或耳温不能代替直肠温度)
2.中枢神经功能障碍(昏迷、抽搐、谵妄或行为怪异)
3.多器官损伤表现(小便呈浓茶色提示横纹肌溶解,呼吸急促>30次/分,皮肤灼热但可能无汗)
热射病多发生于高温高湿环境下,属于中暑的最严重类型,需紧急医学干预。
热射病的治疗
热射病治疗的关键在于迅速降温、补充血容量、纠正电解质紊乱、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,具体治疗方法如下:
1.现场急救:当患者出现中暑症状时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,解开衣物,用湿毛巾擦拭皮肤以促进散热,有条件者可使用风扇或空调降低环境温度。
2.降温治疗:这是治疗热射病的关键,可采用体外降温(如冰袋冷敷、冰帽等)和体内降温(如用低温生理盐水灌肠、胃管注入等)的方法,尽快将患者体温降至39℃以下。
3.补液治疗:根据患者脱水情况,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,以纠正水、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。
4.对症治疗:呼吸及循环支持治疗
如何预防热射病?
急诊科周启兵主任提示:在这个炎热的夏季,有效的预防,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,热射病的预防关键在于避免高温环境暴露、做好个人防护及科学管理身体状态,具体预防措施如下:
1、规避高温高湿环境
减少户外作业/活动:高温天气(尤其气温>32℃、湿度>60%时)尽量避免正午(11:00-15:00)长时间户外活动,如必须外出,选择阴凉时段或佩戴遮阳帽、墨镜,穿透气浅色衣物。
职业防护:建筑工人、环卫工人等高温作业者需合理安排工时,避免连续作业,配备遮阳棚、风扇等降温设备,必要时调整工作强度或暂停作业。
2、科学补充水分与电解质
主动补水:未出汗时每天饮水1.5-2L;高温环境下每15-20分钟补充100-200ml水(少量多次),避免口渴时才喝。
补充电解质:出汗较多时可饮用运动饮料、淡盐水(每1L水+0.3g盐),或吃香蕉、橙子等富含钾的食物,预防电解质紊乱。
3、做好身体状态管理
避免诱发因素:避免过量饮酒、喝咖啡或浓茶,这类饮品可能加速脱水;肥胖、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人、儿童对高温耐受力差,需格外注意防护。
保证休息:保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或过度疲劳,高温天可适当午休,增强身体对热的耐受能力。
4、特殊场景防护
车内安全:切勿将儿童、宠物单独留在车内,夏季车内温度可短时间飙升至50℃以上,易引发热射病。
室内降温:家中、办公室可使用空调、风扇,或通过洒水、拉窗帘等方式降低室温;若空调故障,及时转移至凉爽场所。
5、关注身体信号
若出现头晕、乏力、恶心、多汗、体温升高等中暑先兆症状,立即转移至阴凉处,解开衣物,饮用凉水或淡盐水,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,并密切观察;若症状未缓解或加重(如意识模糊、抽搐),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电话咨询(0731-8522 6120)。
通讯员曾浩 记者任弯湾
来源: 潇湘晨报